102學年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首屆傑出校友專輯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首屆傑出校友:朱威達先生
本校畢業年份及系所:民國89年6月資訊工程學系畢業、民國91年6月資訊工程研究所畢業
個人經歷: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
我的成長與奮鬥史:
本人是暨南國際大學大學部第一屆學生,身為一百二十名第一屆學生其中之一,在學校草創時期與老師、同學、及行政人員培養出獨特的革命情感。再加上我本身是土身土長的埔里人,親上加親的緣故讓我在畢業多年後仍常常返校,看到母校從簡單的兩三棟建築物到今日建築宏偉樹木成蔭的繁榮景象,由衷地感到高興。
今年首度遴選傑出校友,經由校友會推薦有幸獲選,本人倍感榮幸。這不啻為我畢業十幾年來,角色從學生到老師孜孜不倦努力所獲得的最大鼓勵。在此感謝暨南國際大學的鼓勵,謝謝資工系的溫馨與栽培,也謝謝校友會的推薦。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太太及岳母將家庭照顧得那麼好,讓我能專注於教學及研究。也感謝在埔里的父母親從小對我的栽培與鼓勵,讓我能在安穩的環境中成長並進入暨大這個大家庭。
暨大經歷大約二十年已培育相當多優秀的人才,本人此次獲選更感到任重道遠,將持續不斷努力,不辱師長及母校對我的期待。暨大這幾年的茁壯與成就有目共睹,我們期待所有暨大人在各界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期待母校能再創高峰。
本人1978年出生於埔里山城,居住於水頭里、珠格里。我從小就在四面環山的環境中成長,悠遊於田野中。由於家住的離學校較遠,在幼稚園時就曾多次步行至幾公里外的學校上課,到了國小更是如此。雖說家中的經濟環境稱不上非常艱困,但這樣的訓練培養我從小就能在困境中努力向學的態度。從南光國小畢業後進入宏仁國中,開始感覺到所謂的課業與升學壓力。每天讀書考試,每週七天只有星期天下午可以短暫休息。但即使如此,每週日下午的空檔與同學在操場打棒球,伴隨著遠方矗立的高山與頭上的豔陽,依舊是在當時相當快樂在現在相當懷念的時光。國中生主要努力的目標是考上好高中,隱約知道高中之後會有一部分的人進大學。值得一提的是,在國中時某一年過年跟母親回娘家(在桃米坑),聽親戚說在附近的台糖土地上將興建一所大學。大夥吃過飯上山看大學預定地,看著當年這片還滿佈台糖種植作物的土地時,我說,以後說不定我就在這個大學就讀,沒想到幾年此事成真。這就是我與暨大的第一個緣分。
國中畢業後考進台中一中,高中時期是我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一方面進到都會區與優秀的同儕較勁讓人眼界大開,另一方面我積極參與社團,訓練自己不再害怕面對人群。這對我日後就讀研究所、上台教書、以及出國參加研討會等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接觸到電腦也對我的學習方向造成很大的影響。我首次體會到可以撰寫程式來操控電腦進行運算,也瞭解到原來表面上許多好玩的電腦遊戲背後有許多技術。當年個人電腦剛興起不久,Intel所推出的最新CPU是80286處理器,想執行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得先從DOS開始。我非常感謝台中一中在當年就開授電腦課程,雖然時數不多,但已經在我心中種下一枚種子。這枚種子在我大學聯考後發芽,影響我選填志願的順序,最後讓我進入暨大資工系。
高中畢業從成功嶺結訓,在埔里家中等待開學的某天突然接到一通來自暨大的電話。原來教務處註冊組發現有來自埔里當地的新生,進而聯絡我先到暨大當工讀生,這讓我比任何的新生都還早進入學校。工讀時,我坐在行政大樓往共同科大樓方向看,當時行政大樓後方的地磚還在鋪,遠方盡是一片紅土。一切都還是草創時期的模樣,建築物只有行政大樓、共同教學大樓、學生宿舍以及學人宿舍,難以想像就在十幾年後成為草木扶疏的美麗校園。雖然設備與草木還不多,但是教學大樓宏偉而舒適,設備新穎,提供學生非常好的學習環境。
本人於1996年進入暨大資工系就讀,是暨大大學部第一屆學生。當年只有資工、國企、外文、中文四個系,學生總人數約一百二十多人。全校的學生彼此都認識,跟行政人員的互動也相當緊密。學生人數不多,但活力十足。還記得我們新創了幾十個社團,活動緊密且具創意,讓埔里山城多了一份活力。另外,升上大二之後我還參與大學博覽會招生工作,與課外活動組人員前往全國各地博覽會會場。當年暨大的攤位以台一種苗的花為背景,非常搶眼,很快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
大三開始進入資工專業課程,並且進行專題研究,成為我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當時多媒體技術剛興起,透過標準的制訂、軟硬體技術的進步讓此領域一日千里。本人在首先專題期間參與資工系洪政欣教授的數位圖書館計畫,輔助開發網頁平台。後來在陳恆佑老師的指導下開發線上英語學習平台,此研究後來持續延伸成為我的碩士論文主題。在此我要特別感謝陳老師的教導,引領我進入研究領域。他給予的紮實訓練與嚴謹的研究態度奠定我之後走研究路線的基礎。1999年9月21日凌晨大地震襲來,暨大遭逢巨變。所有的學生在當時李家同校長的安排下不中斷學習,前往台大借用教學場地。我也北上進行大學第四年的課程學習。在此巨變中,同學們雖然四散各地,但革命情感更加深厚。有趣的是,當年我修習教育學程借用師大場地上課,平常資工系的課程在台大上課,而我本身是暨大的學生。學習不中斷,我仍記得當年年底與陳老師在台大臨時辦公室熬夜趕國科會計畫提案的景象。大四其他同學都已經進入半畢業狀態時,我與研究伙伴正在陳老師的指導下緊鑼密鼓開發系統,後來成為暨大語文教學的重要平台。這樣的經歷回想起來雖然辛苦,但也相當值得驕傲。
回到埔里,本人於2000年從資訊工程學系畢業,隨即進入資工研究所繼續研讀,成為資工所第二屆學生。研究生生活忙碌,我們持續不斷改進線上教學系統,更與李家同教授合作進行線上英文文章多媒體批改,獲得相當好的成效。經由陳老師的指導與鼓勵,我們將此研究成果投稿至ACM Multimedia,在2001年未被接受,但我們再接再厲,終於在2002年被接受為長篇論文。ACM Multimedia是多媒體領域最頂尖的學術會議,每年吸引數十個國家的學者參加。此論文能被接受是一項重要的成就,在此之前,台灣每年能入選的論文平均不到一篇。這得歸功於陳老師的指導,並且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修改論文。有了這樣的基礎,讓我更有信心往更深的研究領域邁進。
2002年我進入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就讀,展開新的研究旅程。在吳家麟教授的指導之下,我得以在盛名在外的多媒體通訊實驗室學習。吳老師的研究風範無疑是最讓人景仰的,本人在他的指導下獲得充分的研究自由,更重要的是吳老師帶領的研究方向更讓我在擬定研究計畫、進行研究步驟、以及呈現研究結果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吳老師其實是暨大資工系創系系主任,也是陳恆佑老師的指導教授,所以即使在台大,我仍與暨大保持深厚的緣分。在台大就讀期間,我有更多的機會出國參加研討會,深深感到在台灣念博士在語言訓練語文化衝擊上的不足。因此,我更要求自己要更加善用時間,把自己的競爭對手設定為國外名校學生。台大多媒體實驗室的成員者眾,因此除了學術之外,我更有機會學習到如何帶領團隊以及組織行政的能力,這對我之後就業有相當大的幫助。在台大就讀的四年與之後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一年共五年的時間,我又再次於轉變環境之後得到成長的養分,讓我從一個學生成長為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學者。因此,從我的經驗中體認到的,人在轉變環境後若能搭配自身的努力,相較於在同一環境中更能讓人成長。
就學博士班期間,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著重於多媒體內容分析,結合機率模型與背景知識,整合視訊、音訊、以及影像等不同媒體間的特性來縮短語意鴻溝(semantic gap),進一步促進多媒體內容檢索、搜尋、管理與呈現。博士論文題目為“具語意基礎之電影與運動影片內容分析及組織”(Semantics-based content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in movies and sports videos)。我們將多媒體內容的語意分析類比於語言理解的過程,將語意分析視為在不同程度語意(level of semantics)上的對應過程。我們提出一個具一般性的架構來縮短低階特徵值與高階語意之間的鴻溝。由於直接從低階特徵值的分佈難以直接描述高階語意,因此我們提出應該善加利用特定領域中約定成俗的視訊特性或規則,藉以決定那些中介資訊(mid-level representation)適合描述高階語意。中介資訊的偵測則是基於低階的視訊、音訊、圖片、或文字特徵值,利用機率模型或其他圖型辨別等技術達成。此論文獲得中華民國資訊學會2006年博士論文優等獎,以及中華民國影像處理與圖形識別學會第一屆博士最佳論文獎優等殊榮。
在博士後研究期間指導學弟開發本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拼貼式音樂幻燈秀』(Tiling Slideshow)。此論文再度獲得2006年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這個多媒體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會議肯定,並且在接近三百篇的頂尖論文中脫穎而出得到當年度最大論文獎Best Technical Full Paper Award,為到目前為止台灣學者唯一獲得此獎者。此研究後來引發訊連科技的注意,採用相關概念與技術,並整合進該公司的PowerDirector軟體中。
本人於2007年8月加入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系,馬上致力於教學及研究基礎的建立。在成立「多媒體運算實驗室」之後,指導學生在多媒體分析的各個層面進行研究,研究成績斐然。基於過去的優異學術表現,2008年獲潘文淵基金會考察研究獎,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考察研究。指導研究生於2009年或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青年論文獎第二名、2011年與2013年獲中華民國資訊學會碩士論文獎佳作。2012至2014年獲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獎助,研究社群媒體中的關聯性、檢索與隱私保護。2012年獲得國立中正大學青年學者獎,並在此專案補助下於2013年7月至日本北海道大學、東京大學、電氣通信大學進行演講及學術交流。2013年再次以“Size Does Matter: How Does Image Display Size Affect Aesthetic Perception?”為題入選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長篇論文,成為少數能多次入選此會議長篇論文的學者。由於在多媒體分析與檢索及各項優異表現,2012年獲得中華民國資訊學會李國鼎青年研究獎的殊榮。此獎項可說是資訊界年輕學者的最高榮譽,每年僅授予1到3位36歲以下的年輕學者。
本人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除了參加學術會議之外,更推動國際合作。於2012與2013年ACM Multimedia 研討會中舉辦Workshop on Crowdsourcing for Multimedia,提倡將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研究帶進多媒體領域中,來自十餘國學者共赴盛會。於2013年1月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Modeling中組織一個special session,邀集中國、日本、台灣、奧地利、英國等地學者就Multimedia Retrieval and Management with Human Factors為主題發表論文。於2013年6月與奧地利學者舉辦台奧(NSC-FWF)雙邊研討會,為日後台奧雙方在多媒體領域研究合作打下基礎,也增加跨國的學術合作經驗。基於此等基礎,更於2014年2月進行第二次雙邊研討會,並將共同提出跨國研究計畫。2014年七月邀請日本名古屋大學學者參訪,並討論合作事宜。2014年九月將前往法國尼斯與法國多個研究機構的學者交流,並商討研究合作事宜。
在成果、學習、及研究過程中,我一直秉持著「要嘛不做,要做就要全力以赴」的精神。雖說不見得每次都能獲得美好的結果(甚至可說,失敗是家常便飯),但至少我努力把握機會、把握當下、善用時間,讓成長的過程盡量不要留下遺憾。
與暨大的緣分一直持續至今,在暨大所學的學習態度與研究方法更讓我到目前為止的表現廣受肯定。在此分享我個人小小的心得以勉勵學弟妹:
暨大已經茁壯為一個中型的綜合大學,其環境與建設是許多學校無法比擬的。然而,在少子化與都會區集中化的浪潮之下,暨大及許多其他中南部學校馬上將面臨許多挑戰。偏鄉的印象深植學生及家長心中,讓許多都會區的學生卻步。然而我們認為暨大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可以善加利用以發揮特色。暨大現在在特色的營造上已經做得很好,但外在的負面因素(少子化、經費縮減)仍舊帶來許多挑戰。紮根中部放眼世界,善加利用過往的僑教資源,自然環境中的觀光資源等可能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今本人倍感榮幸獲選為傑出校友,衷心期盼母校在浪潮中再次將特色升級,成為全國知名的教育品牌。
|